魅力興文
興文縣位于宜賓市境東南,地處東經104°52′28″—105°21′23″,北緯28°04′28″—28°27′18″之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43公里,東南與瀘州市相鄰,南與云南省威信縣接壤,西接珙縣,西北接長寧,北與江安、瀘州市納溪區毗鄰。全縣幅員面積1379.89.17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438.63平方公里,全縣森林面積達106.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1.39%。全縣轄8個鎮,4個苗族鄉。年末總人口4888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94‰。少數民族總人口5.26萬人,占總人數11%。
興文縣是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擴權強縣試點縣、革命老區縣,是“中國綠色名縣”,中國大鯢之鄉。全國產糧大縣,被列為國家資源成熟型城市,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7年獲評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鄉村旅游強縣。
興文縣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710.2毫米。境內主產水稻、玉米、薯類(紅苕、馬鈴薯、木薯)、油菜、蠶桑、烤煙等農經作物。動物資源豐富,野生走獸類、飛禽類、爬行蟲類均在50種以上,水產類11科45種,樹、竹、草共有170多科1800余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初查有28個礦種,其中有石灰石100億噸,鹽48億噸,硫鐵礦13.5億噸,煤11億噸,頁巖氣可開采量達600億立方米,列入國家級頁巖氣綜合利用示范區。
興文縣歷史悠久,公元677年,唐朝在此設置晏州,公元1574年明朝取“偃武修文”之意,改戎縣為興文縣。興文歷史文化厚重,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終消亡之地,是四川省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縣,是川南早期革命的主要發源地,紅軍北上抗日的途經地,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的主要策源地和轉戰地,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極具特色,風情濃郁,曾留朱德賦詩。興文縣旅游資源神奇而獨特,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興文石海”,其核心景區集世界特大巖海,中國最長游覽洞穴、世界級規模大漏斗、天下第一石虎于一體,“四絕共生”神奇絕世。1983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詞贊為“天下奇觀”。省級風景名勝區“僰王山”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30千米,景區面積60平方千米,珍稀植物,蔥籠翠竹,山泉、瀑布、溶洞等絢麗自然景觀為主,具有秀、幽、險、曠、雄等美感,且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旅游觀光渡假好去處。
2018年,是極不平凡、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艱巨繁重的脫貧摘帽任務和突如其來的“12·16”5.7級地震重大考驗,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年度目標任務。預計:全縣GDP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9億元、增長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2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79億元、增長1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88億元、增長13.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9880元、增長8.6%;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186元、增長9.8%;服務業增加值49.8億元、增長10.6%。
一、堅持精準施策,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基礎更加夯實。貧困縣摘帽全面達標并通過市級初審。實現20個貧困村退出、11000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4%。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646戶6680人。新建村組公路100公里、產業路161公里;建成農村供水工程10處、水窖2059口,解決了1.12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建成村衛生室20個、文化室20個,升級改造農網項目21個。15個鄉鎮中心校、衛生院和便民服務中心全面達標。
增收更加多元。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123萬元,支持4989戶貧困群眾發展到戶產業,貧困戶人均增收1490元。23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標。創新開展“以購代捐”,幫助1350戶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強化勞務培訓,組織貧困群眾1.56萬人外出務工;投入1200萬元設立就業扶貧崗位基金,實現1250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范縣和省級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
保障更加到位。堅持四大片區扶貧督導,實施紅黃旗評選制度,確保工作有力推進;創新開展抓黨建促脫貧奔康“三聯三同”活動,全縣干部職工全覆蓋聯系幫扶13萬余戶城鄉群眾,群眾認可度、滿意度不斷提升;率先開發農村居民信息APP平臺,得到省脫貧攻堅辦高度肯定。發放助學金2119萬元,受益貧困學生1.08萬人;發放農村低保金1816萬元,兜底保障貧困群眾1.23萬人;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101萬元,惠及貧困戶900余戶。
二、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
新型工業集群集聚。新增規上企業4家,規上企業累計達67家,總產值達66億元。園區水電氣路等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代綜合公路港一期、金鵝粉業、四星農業3個項目竣工,揚景陶瓷等7個項目加快推進,宏盛石材等10個項目及鑫鼎力、中天炬、神州易橋3個總部經濟項目落戶園區,成功申報省級經濟開發區。長寧集輸氣干線工程全面完工,實現35口井產氣,累計產氣11.14億方。新增注冊建筑企業30家,建筑業總產值達10.5億元。
現代農業提檔升級。高標準建成水瀘壩富硒大米現代農業公園,啟動永壽片鄉村振興示范園建設。建成世界大米博物館。出臺《興文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支柱產業支持政策》,出欄山地烏骨雞370.2萬羽、生豬50.1萬頭、肉牛2.5萬頭,發展富硒糧油18萬畝、中(苗)醫藥材2.1萬畝、烤煙1.8萬畝、蠶桑8.04萬畝;宜長興百里翠竹示范帶建設加快推進,新造竹3.6萬畝,仙峰苗族鄉獲評“中國方竹之鄉”。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家、農民合作社53家、家庭農場32家。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8個,成功創建省級山地烏骨雞地標產品保護示范區。
全域旅游縱深推進。編制完成《興文縣全域旅游規劃》《興文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總體策劃》。興文石海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有序推進,涼水灣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通過省檢,鳳鳴山、甘洞灣苗寨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通過省景觀評估,石菊古地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啟動興文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第一期8個項目建設,僰王山桫欏谷竹生態康養旅游、仙峰山避暑旅游、侏羅紀主題公園等8個項目簽約落地并加快推進。舉辦國際苗族花山節、西部民歌大賽等文旅活動17場(次)。全年接待游客714.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2.33億元、同比增長13.8%。
三、著力投資拉動,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
項目建設推進有力。全縣214個“五個一批”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1.5億元。新壩水庫樞紐工程完工,芭茅溝水庫樞紐工程完成工程量的75%。成貴鐵路(興文段)通車試運行,隆黃鐵路(興文段)完成工程量的50%,納黔高速公路連接線二期工程基本完工,興文客運站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石海通用機場完成場址初選。國網蓮花220KV變電站竣工。空鐵湖區核心區市政道路及公共服務設施等40個項目開工建設,職業技術學校遷建等27個項目加快推進,申家坳至溫水溪石海互通道路景觀改造提升等41個項目竣工。
對上爭取成效明顯。緊盯中省市項目資金支持投向,包裝儲備項目408個、總投資1041億元。圍繞交通設施、棚戶區改造、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積極對上匯報爭取,爭取到農發行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10億元,對上爭取項目獲批130個、到位資金10.5億元。
要素保障不斷優化。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2個,復墾利用掛鉤指標885畝,成功協調用地指標500畝,完成項目征地1186畝。搭建銀政企合作平臺,累計發放貸款15.76億元。實施“苗鄉人才歸巢計劃”,建立苗鄉英才智庫,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65名。
四、突出區域統籌,城鄉環境呈現新面貌
城市建設全面提速。完成箭道子房屋征收拆除,啟動人民醫院南側A地塊、菜籽壩地塊預拆遷。萬匯國際、古宋金街、公園華府、僰城首席等項目進展順利,僰王大道全面完工。新增百年鴻人酒店、苗寨風情主題酒店等特色餐飲住宿38家,成功打造苗城印象特色美食一條街。空鐵湖區興文站周邊市政道路及站前廣場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完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百日攻堅”行動,新建道路景觀節點20處。實現房產交易4873套、交易額17.16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2.2個百分點。
鄉村面貌逐步改觀。完成塘上至柏坳林、僰王山至仙峰公路升級改造。啟動五星鎮、太平鎮等4個垃圾壓縮式中轉站建設。太平紅星新城、大壩榮灃錦苑等集鎮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僰王山鎮獲評省級特色小鎮,蓮花鎮、仙峰苗族鄉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鄉鎮。實施土地整理項目6個,完成避險搬遷200戶,改造農村危房和土坯房1702戶。打造省級“四好村”10個、市級“四好村”50個、幸福美麗新村54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持續開展揚塵、油煙、秸稈焚燒等專項治理,PM2.5平均濃度下降15.2%,空氣優良天數達312天。深入實施“河(庫)長制”,主要流域出境斷面水質達Ⅲ類以上;落實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兌現生態補償資金361萬元;關閉散、亂、污企業20家。累計辦結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信訪案件7件、省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任務33個。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完成營造林8.02萬畝,新增公園綠地面積6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2.64%。獲評全國林業生態保護先進單位,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仙峰苗族鄉被評為省級森林小鎮。
五、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釋放新活力
重點改革有突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全天候”政務服務,行政許可承諾時限提速80%以上。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幫助村資公司增收。國家智慧城市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完成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減免稅費1.06億元。深化醫聯體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公立醫院黨委領導下院長負責制。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啟動農房確權頒證工作。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新增林權抵押貸款1385萬元。“栽桑養蠶:烏蒙山石漠化地區脫貧奔康走出的新路子”模式被評為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
招商引資有成效。突出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縣領導帶隊外出招商200余次。舉辦集中簽約活動4次,促成青山巖生態旅游、正圣石材等15個項目簽約落地。參加西博會、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等重大投促活動5次,簽約項目16個,協議總投資110.8億元。成功舉辦醫藥產業推介會和文化旅游交流投資促進活動。全年新開工招商引資項目12個,實際利用國內市外投資44億元。
開放創新有活力。興文縣與九寨溝縣締結為友好縣,與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簽訂縣校合作協議。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百家媒體聚焦興文”新聞攝影采訪活動。“苗家惠嫂”與成都中優創新貿易公司實現混改合作,成功輸出勞務品牌。成立方竹研究院、山地烏骨雞研究院和富硒水稻研究所,推動農特產品生產技術創新。放寬市場準入,新增市場主體3263個,民間投資增長69.5%。激發創新活力,爭取省市科技項目6個,申請專利183件,注冊商標159件。
六、致力民生民本,人民生活獲得新改善
全力以赴抗震救災。“12·16”5.7級興文地震是宜賓有史以來震級最高的地震。在中省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縣委、縣政府把抗震救災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第一時間啟動地震Ⅲ級應急預案,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全縣干部群眾團結一心、積極應對,有力、有序、高效開展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我們共同克服了災害造成的艱難困苦,24小時內全面完成人員搜救,震后5天內16名受傷群眾得到精心醫治并康復出院,884名臨時過渡安置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實現人員“零死亡”,最大限度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災后重建有序推進,災區社會秩序恢復正常,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
民生保障持續強化。投入民生資金21.15億元,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8%。城鎮新增就業4943人,城鄉殘疾人居家就業341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2%。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發放低保、醫療、特困殘疾等救濟救助、優撫補貼金9800萬元,惠及群眾41.36萬人次;投入845萬元,完成12個養老院全域提檔達標建設,為12850名失能和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通過國家認定評估。啟動中高考綜合改革,高考上線人數連續15年增長。普照醫養綜合服務中心主體完工,縣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二乙醫院,縣中醫醫院創三級中醫醫院通過省級評審。實現藥品零差價,讓利患者5190萬元。成功創建省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大壩苗族鄉評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單位清查。持續推進少數民族“六大工程”,成功創建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民兵整組、國防潛力調查、征兵等武裝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氣象站完成整體搬遷。同時,新聞出版、電子政務、檔案、地方志、愛國衛生、住房公積金、防邪、紅十字、保密、青少年、婦女兒童、對臺、老齡等事業全面發展。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嚴格屠宰檢疫、生豬及生豬產品等重點環節監管,有效防控非洲豬瘟。創新開展指尖普法,辦結法律援助2526件。“三個常態化”抓好信訪工作,按期交辦率、規范辦結率達100%。創新“三警合一”警務模式,發案率同比下降43.85%,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禁毒工作成效明顯,被省禁毒委命名為全省禁毒嚴打整治行動成績突出縣。壓緊壓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全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啟動創建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七、狠抓作風轉變,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
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主動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8件、政協委員提案121件,滿意率、基本滿意率100%。精簡規范議事協調機構,精簡率52.96%。深入開展“雙千”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235個。實施政府工作定量考核,發出通報54期、問責19人。持續推進“四風”問題整改,“三公”經費壓縮6%。加大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力度,及時整改“陽光問廉”欄目曝光問題。加強審計監督,查出違規資金957萬元,節約財政資金6091萬元。